「馬可福音」一些簡略參考資料

主題:

 耶穌是彌賽亞和神的兒子,並且順服受苦作神的勞僕為人付上罪的贖價,並且作為受苦和犧牲的榜樣給門徒跟從。
 

鑰節:

 10:45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簡單大綱:

 1. 神的兒子之預備 (1:1-13)
 2. 神的兒子帶權柄在加加利和附近早期的事工
      A. 神的兒子有神國權柄 (1:14-3:12)
      B. 神的兒子之「門徒和親人」與「外來人」 (3:13-6:6)
      C. 神的兒子之使命 (6:7-8:26)
 3. 神的兒子作為主僕人之受苦 (8:27-16:8)
      A. 彼得之認信與耶穌作主僕人的角色 (8:27-10:52)
      B. 神的兒子面對耶路撒冷 (10:46-13:37)
      C. 高潮:神的兒子之受死 (14:1-15:47)
      D. 分解:神的兒子之復活 (16:1-8)
 
    馬可福音上半部分表現耶穌是大能的彌賽亞和神的兒子,行動帶着權柄和能力。
    關鍵性轉折點是彼得的認信 (8:27-30),和下半部描繪耶穌是受苦和犧牲的彌賽亞。


 宣認耶穌是神的兒子:

引言加利利事工時期往十字架的路
1:11:113:115:79:712:613:3214:6115:39
馬可上帝污靈污靈上帝耶穌耶穌大祭司該亞法站在十字架下的羅馬百夫長

閱讀時「馬可福音」時留意到以下的一些特色:

 1. 快速動作的敘述;常用「立刻」 immediately (εὐθύς), (Strong's G2117), 和 希臘文 歷史性現在時態 (historical present tense) 來描述一些過去的事件
    〔例: 可 1:10,12,18,20,21,23,28,29,30,42,43〕
 2. 對人物和事情作生動的描述
     〔例如耶稣的舉動:3:5;5:41;7:33;8:23;9:27;10:16。
       耶穌怒目;拉着孩子的手;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
       拉着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
       拉着他的手、扶他起來;抱着小孩子、給他們按手〕
 3. 突出加加利作為耶穌早期的事工所在地
 4. 極為强調耶穌在教導和施行神蹟的權柄〔馬可記錄過半數神蹟:35個之中18個神蹟〕
 5. 其他人對耶穌的權柄有驚奇反應
     〔例:1:27驚訝, 2:7[批評], 4:41大大的懼怕, 6:14[困惑], 7:37分外希奇, 14:1[苦毒]〕
     〔1:22,27;11:18〕希奇他的教訓
     〔1:27;2:12;5:20;6:2;7:37〕驚訝趕鬼和治病權柄
     〔5:42;6:51〕門徒大大的驚奇
     〔1:33,37,45;2:2;3:7-10;5:24〕耶稣的聲名大增
 6. 强調撒旦的力量對耶穌的挑戰和耶穌挫敗牠
 7. 耶穌被描繪為彌賽亞和神的兒子
 8. 耶穌被描繪為受苦的人子,為人付上罪的贖價
 9. 「外來人」因信成為「內裏的人」;暗示救恩給外邦人
 10.對門徒有負面的描寫;成為不跟從耶穌的反面教材
 11.長編的受難敘事;强調耶穌的受死
 12. 簡短而神秘的復活敘事
 13. 沒有假設讀者要對舊約有一定認識
 

近年的英文譯本ESV把原文裏的「立刻」按照字面 immediately, 或 at once 譯出來:

Mk1:10And when he came up out of the water, immediately he saw the heavens opening and the Spirit descending on him like a dove.
Mk1:12The Spirit immediately drove him out into the wilderness.
Mk1:18And immediately they left their nets and followed him.
Mk1:20And immediately he called them, and they left their father Zebedee in the boat with the hired servants and followed him.
Mk1:21And they went into Capernaum, and immediately on the Sabbath he entered the synagogue and was teaching.
Mk1:23And immediately there was in their synagogue a man with an unclean spirit. And he cried out,
Mk1:28And at once his fame spread everywhere throughout all the surrounding region of Galilee.
Mk1:29And immediately he left the synagogue and entered the house of Simon and Andrew, with James and John.
Mk1:30Now Simon's mother-in-law lay ill with a fever, and immediately they told him about her.
Mk1:42And immediately the leprosy left him, and he was made clean.
Mk1:43And Jesus sternly charged him and sent him away at once,



穿插「三文治」式敘事 (Intercalation) 結構

 獨有插敘的技巧讓「馬可福音」產生以下作用:
 1. 可能是當時的寫作技巧,使當時的讀者更易認同接受
 2. 增加戲劇性的效果
 3. 耶稣的受審和受死與舊約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相應 (11:15-19,14:55-65,15:16-20)

 I. 對聖殿和獻祭制度作出形式上的審判(11:12-25)
 
耶稣咒詛無花果樹 潔淨聖殿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

 
 II. 真正門徒的範例 (6:7-30)
 
差遣十二使徒 施洗約翰被殺十二使徒回來聚集

 
 III. 被指靠別西卜趕鬼:耶稣被親人拒絕 (3:20-35)
 
耶穌的親屬說他癲狂 宗教領袖,代表他自己人拒絕他耶穌的親屬叫他;他定出真正屬靈的關係

 
 IV. 信心的重要 (5:21-43)
 
睚魯求醫女兒 治好血漏病的女人使女孩復活

 
 V. 差遣十二使徒 (6:7-31)
 
差遣十二使徒 施洗約翰被殺使徒聚集報告

 
 VI. 彼得三次不認主 (14:54-72)
 
彼得遠遠跟着耶穌進入大祭司的院裏 大祭司審問耶穌彼得在院子裏不認主

 
 VII. 耶穌被釘十字架 (15:6-32)
 
彼拉多判耶穌釘十字架 士兵戲弄耶穌耶穌被釘十字架



作門徒和僕人領袖 (三個週期性)

 I. 耶穌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 (8:31-32; 9:31-32; 10:32-34)
      1. 第一次 (8:31-32)
      2. 第二次 (9:31-32)
      3. 第三次 (10:32-34)

 II. 每一次門徒以自己的利益和誤解作反應
      1. 彼得責怪耶穌【新譯本】 (8:33)
      2. 他們彼此爭論誰為大 (9:33-34)
      3. 將來在神國坐要位(10:35-41)

 III.耶穌每次隨即教訓門徒關於作僕人及背起十字架
      1. 捨己,背起十字架 (8:38)
      2. 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 (9:35-37)
      3. 僕人領袖 (10:42-45)
 
三個週期中教導的高潮 (基督自己作為榜樣)
10:45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神學主題

 1. 神的國度 (1:15) 神國的實現不是透過征服乃是犧牲
 2. 耶穌是勞僕彌賽亞 (10:45)
 3. 作門徒:跟從耶穌作受苦的僕人 (8:33)

 

給現在的讀者

     馬可福音提醒我們,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找尋安定或自我的滿足。跟從耶稣是必要回應絕對的呼召去委身,背起十字架和跟從耶稣。 馬可福音對那些追求權力、財富、名譽和聲望的人並沒有應許。耶穌說,在前的便要在後;作領袖的便要作僕人;要得生命的便要先死去。






返回頁首

閱讀 聖經